说起中国电影,不得不提的是香港电影。港片曾一度成为主流电影的走向世界,代表这华人电影的质量。80年代的香港电影,可以说是港片最为盛世的一个时期,从制作到生产、票房和质量,港片总产量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位,香港更成为亚洲第一的电影生产地,被称作东方好莱坞。如果以香港电影公司来评判不同时期的香港电影变化,那么邵逸夫、邹文怀、黄百鸣、石天、罗守耀、杜琪峰、王家卫、徐克等人便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记忆。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离世,可以说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件不舍的事。邵逸夫1958年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成立其后30年间,几乎垄断香港电影业,不但影片享誉国际,也影响至今。邵氏电影公司主要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培养了李翰祥、张彻、楚原、胡金铨等一批世界知名的香港著名导演。
香港电影的兴起:
当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邵氏电影的黄金期。而这之后,邵氏的总裁邹文怀和何冠昌离开邵氏,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嘉禾。嘉禾电影公司是香港电影盛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发行公司之一,而他捧红的那些人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李小龙、成龙、张曼玉、许氏兄弟等优质明星。与邵氏不同的是,虽然彼此均是主打功夫片,但在传统的元素中融入了一些喜剧风格,成为当时独有新颖的动作喜剧电影。嘉禾曾一度将电影市场打入好莱坞,这期间,也终结了邵氏电影公司垄断性的竞争。
可以说嘉禾的创立,给予了独立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很大的空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使得香港电影涌现岀香港电影的新浪潮。我们现在熟悉的那帮电影人,无疑不是那个时期先锋性的代表。这可以说是一个百花争鸣的时期,嘉禾的许氏三兄弟的电影更开创了香港电影明快直接的电影节奏特色,一大批以展现香港题材的导演、编剧的诞生,让原本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飞越。以徐克、施南生、尔冬升、陈果、梁立人、刘伟强、关锦鹏、王家卫、王晶、甘国亮、杜琪峰、杨凡、张艾嘉、章国明、黄百鸣、郑丹瑞、马楚成、马伟豪、冼杞然、吴宇森、许鞍华、岑建勋、张之亮、方育平、陈可辛、陈嘉上、陈德森、陈友、罗卓瑶、唐季礼、张婉婷、罗启锐、刘国昌、张坚庭、谭家明、高志森、文隽、林岭东、徐小明、刘镇伟、程小东等为代表的“新浪潮”导演与传统在电影片厂岀生的制作人员互相配合,一同采用各种新旧的拍摄手法,不断大胆创作各样新体裁的电影,相互辉映相互碰撞,共同擦出八十年代香港电影辉煌。
百花齐放后的繁荣:
在这期间不能忘记的事情,便是由麦嘉、黄百鸣、石天3人建立的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这是一个港产片的一个传奇,以至于他的出现,导致了嘉禾领先的优势被新艺城所威胁,使得当年水火不容的邵氏和嘉禾开始共同联手联手对抗新艺城。这仅有七人组成的创作小组:麦嘉、石天、黄百鸣、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将这间开始推到了香港电影的顶端。可惜好景不长,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后,每个人的创作理念开始不约而同的产生矛盾,火了十年的新艺城就此结束,开始了自立门户。
90年后,王家卫的泽东电影有限公司推出了《东成西就》、《东邪西毒》;黄百鸣的东方娱乐控股有限公司推出了《家有喜事》系列;杜琪峰的银河映像推出了《一个字头的诞生》,那些代表这香港新浪潮时期的人物,或多或少都给香港电影增添下了一笔痕迹。可是除此之外,香港本土电影已经慢慢的开始走向了没落。
新千年的改变与坚守:
随着时代的变化,香港电影的弊端也渐渐开始展露。从按部就班到粗制滥造,电影的抄袭、跟风拍摄的风气日益严重,导致了观众对相类似电影因泛滥而生厌时,香港电影早已不及当年。新千年后,港片佳作已不足当年的一半,当年作为国内奥斯卡指标金像奖,也变成了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舞台。少部分导演为了追求突破,纷纷开始北上,为了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以及审查制度,港片的味道早已偏离了原本的航道。就连当年作为造星基地的香港,也已经面临到一个人才荒的地步,老明星依旧在前线抗战,新人却鲜有出头之日。像《无间道》、《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桃姐》等纯正港片,也仅仅是几年一部,少之又少。有别于北上拍戏的电影人,一大群香港电影工作者则选择留港发展,这群出师本土的新晋导演,如彭浩翔、麦浚龙、陈果、郭子健、伍健雄、麦曦茵、萧定一、钟澍佳、林子聪、黄精甫、曾国祥、许鞍华等等,他们依旧坚守着那片故土,在融入新时代别具一格的语言,成功捍卫这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发展。
可以说香港造就一些人,也开辟了一些事。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小城市里,港片始终有着一种生命力是区别其他电影的魅力。无论是北上的中港合拍片,还是留守本土的纯正港片,都是香港独有的一种精神代表,不羁而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