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视觉带给人们的冲击,从《阿凡达》之后,便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先是真3D和伪3D的出现,前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后者则不断的打着3D的名义来圈钱,于是乎票价的节节攀升,使3D电影变成了吸引观众进影院的致胜法宝。
从那以后,视觉效果已经成为观众日益追求的理想产物,无论是《阿凡达》带给我们一不一样的外太空样子,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奇幻的世界,都是我们精神世界里所有希望能看到的。
但如果往前推算,最早的特效电影可追溯到1902年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这部在叙事上虽显笨拙的科幻电影依然因其跳切的特效和“错觉画派”的技巧而熠熠生辉。同样是一个新技术来取巧,而吸引观众得到不错的口碑的电影,在实际上也在技术上开创新的格局的艺术成果。
可撇开这一切,视效幕后到底需要多少心血的付出,或许也仅有体验过的人才会知道。中国的一句老话也正印证着这个道理:“台上一秒,台下十年功”。
视效奖的发源:
首先,想了解特效团队之前,先要了解一段历史。在1928年,第一届奥斯卡奖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首次承认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者,当时的奖项叫做“最佳工程效果奖”。作为第一个奖项,在当时当然颁给了一个重量级的影片《翼》,也就是第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获得电影。
可自从这之后,这个奖项却“消失”了,一直到1938年,奥斯卡才开正式开始有了这个奖项。当时叫做“特殊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在第二年,这个奖项改为“最佳特殊效果奖”(Best Special Effects),不同之前的是,这个奖项同时颁发给在视觉效果和声效方面有贡献的团队。而到了1963年,这个奖项终于被拆分为“最佳特殊视觉效果奖”(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与“最佳音响效果奖”(Best Sound Effects,后来被改名为“最佳音效编辑奖”,Best Sound Edition)。
到了1972年,奥斯卡停止颁发“最佳特殊视觉效果奖”,又开始发布最早的那个“特殊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这个荣誉只能被授予,不再是一个可以竞争的奖,颁发的电影也不限于一部。
不过,在1977年开始,视觉奖项终于还是以“最佳视觉效果奖”(Best Visual Effects)回归,那一年获奖的是伟大的《星球大战》。混乱的时代终于结束,从此这个奖项名称被沿用至今。
特效团队的兴衰:
工业光魔(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
似乎从奖项的确定,就已经注定这些巨头的产生一样。好莱坞顶级的视效团队也开始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最让我们熟知的无非就是乔治·卢卡斯于1975年创立工业光魔了。从1977年制作的第一部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让原本“三教九流”的人(在工业光魔最早的工作者,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组成了一个特效部门。
与其说工业光魔开启了特效电影时代,不如说“星战”本身就是好莱坞电影特效变迁的历史。随后,工业光魔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技术的精良让不少好的作品问世,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个影史上的第一。而作为好莱坞特效巨头之一的他,也就是说,在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有70%的特效电影都是由工业光魔来完成的。获奖电影更是不计期数,仅是以个人来算Dennis Muren(工业光魔老一辈的特效总监),他便获得过15项提名和8个小金人,也是拥有最多小金人获奖者之一。
而更有趣的是,在ILM内部一个叫“计算机动画小组”的组织,专门研究全3D动画,但是卢卡斯先生对这种技术不感兴趣,他对照片真实度的电影特技更有兴趣。1986年便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给史蒂夫·乔布斯,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代表作:《星球大战》系列、《回到未来》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
数字领域(全称: Digital Domain ,简称D2)
作为现在3D电影的启蒙者詹姆斯·卡梅隆也在1993年和好友斯坦·温云斯顿一同创立一个专攻流体粒子的特效公司——数字领域。如果你看过《加勒比海盗3》和《后天》的海啸镜头,你应该会了解他们对粒子特效的精通到底是到了哪一个地步。而数字领域也凭借自己的本事,在97和98年,分别以《泰坦尼克号》和《美梦成真》两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和奥斯卡技术成就奖。
数字领域除了粒子系统之外对于真人CG结合也凭借《创·战纪》获得业内的许多好评,只是当年在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上,被传统与创意结合的《盗梦空间》挤掉提名之外。从技术上来讲,《创:战纪》也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作品,毕竟从头到脚CG技术和动作捕捉完全有实力模糊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差别,这部电影就是证明。
Digital Domain于2007年年底被《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收购,当然这里面是派拉蒙电影公司出钱给迈克尔·贝作为收购经费的。而可惜的是,2012年9月11日,国际顶级特效公司“数字领域”宣布破产,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由中国小马奔腾公司和印度信实媒体集团以3020万美元价格联合收购。
代表作:《泰坦尼克号》、《美梦成真》、《后天》、《创·战纪》
维塔数码(Weta Digital)
这是一个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与好友理查德·泰勒、吉米·塞尔柯克共同创建的工作室。成立于1993年,总部设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其中最为让人熟知的成名作《魔戒》的后期便是来自其特效团队。
维塔数码(Weta Digital)也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综合性视觉特效公司,他的制作不仅包括后期特效,还提供了包括服饰、盔甲、特效化妆、布景等物理特效的制作。05-09年在和工业光魔还有詹姆斯·卡梅隆展开合作,制作了3D特效巨作《阿凡达》而名扬四海。
当然专业技术也不容小看,作为最新的特效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就是他们的长项。如:《金刚》里的大猩猩,《魔戒》里的咕噜,《阿凡达》里的外星人以及《猿族崛起》的猩猿。这让这个技术更能在电影里以人性化出现(在1968年的《人猿星球》还是2001年的《决战猩球》“猩猩”的造型都没有逃出“化妆术”),而他们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也因此成为动作捕捉技术的第一人。
尽管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用后期电脑制作为由,决绝了让表演捕捉演员获得提名资格的权利,也成为电影圈略为不公的一个遗憾。
代表作:《魔戒》、《阿凡达》、《猿族崛起》
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索尼麾下的特效制作公司,从1993年涉足电影视觉特效的制作,迄今为止已经为将近100部电影提供特效制作,其中包括《蜘蛛侠》、《隐形人》、《精灵鼠小弟》和《星河战队》等影迷耳熟能详的影片,也凭借《蜘蛛侠2》获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代表作:《蜘蛛侠》系列、《黑客帝国》系列、《守望者》
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
英国著名视觉特效工作室,创建于1998年,从最初30人的小公司,逐渐发展为目前欧洲最大的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基地——也就是《哈利波特》的诞生地。从制作《哈利波特》系列开始变能证明期实力,而对MPC、Framestore Ltd等英国特效公司的合作,也形成了一股可以抵抗北美攻势的欧洲力量。
Double Negative公司最擅长执着粒子爆破、火焰、及魔法效果,除了《哈利波特》之外,《2012》的爆破地陷场景也是其公司负责部分制作,而《魔法师的学徒》里面的魔法效果也十分突出。
与他合作同为英国公司的MPC则擅长刚体力学计算光泽渲染,这个技术也在《哈7》里一场在金库中寻找魂器的戏,把大量的金器自动复制制作而得到业界的称赞。
代表作:《哈利波特》系列、《蝙蝠侠》系列(诺兰版)、《2012》
Rhythm & Hues(简称R&H)
印度R&H公司成立于1987年,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影视特效和动画制作公司之一。R&H公司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为华人导演李安打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更多关注他的是幕后的悲剧,这个刚刚成名的公司也因资金问题面临破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R&H公司也在2013年3月正式宣布破产,经过两天公开竞拍后,印度特效公司普拉娜(Prana Studios)以1780万美元成功收购R&H。
当然,R&H公司也不仅仅是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成名,在过去的岁月里,R&H曾经参与超过115部之多的影片制作项目,其中包括在2008年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的影片《黄金罗盘》和1995年奥斯卡最佳视效奖影片《猪宝贝》。 R&H也荣获过3次奥斯卡科技成就奖。作为作为突出的工业技术,逼真的CG动画便是他的优势所在。如:《黄金罗盘》里的北极熊,还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
代表作:《黄金罗盘》、《猪宝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其实对于被收购来说还算是一件好事,面对特效的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是濒临倒闭的地步,澳洲的Fuel VFX特效公司就是很好例子,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特效公司,是全球顶级的特效公司之一,参与过的项目可谓星光璀璨:不仅有《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碟中谍4》等电影项目,还参与了大量重量级广告作品。
看过《普罗米修斯》的人应该能感受其中美轮美奂的全息星象图(即克隆人发现外星飞船时出现的科幻镜头),这个特效功臣正是Fuel VFX公司。
代表作:《钢铁侠》、《雷神》、《普罗米修斯》
数字绘景特效公司(Matte World Digital)
创立于1988年的数字绘景特效公司,由资深特效总监Craig Barron、数字绘景特效公司Michael Pangrazio以及特效制作人Krys Demkowicz联合创立,参与过几乎所有的最重要的好莱坞大制作,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有《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独立日》、《黄金罗盘》、《返老还童》、《雨果》等口碑与票房齐飞的佳作。
其创始人Craig Barron的履历表上则还有《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夺宝奇兵》、《ET》这样的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数字绘景特效公司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擅长绿布抠像,以及绘图建模等较为大众的技术。
可惜的是数字绘景特效公司公司在2012年8月8日宣布正式关闭,声明中还表示:“由于制作人力成本上升和制作全球化的影响,一家小公司很难生存。”这也道出很多中小型后期公司的苦衷,资金短缺与不被重视一直都是特效团队纷纷倒闭破产的缘由。
代表作:《美国队长》、《独立日》、《雨果》